粮饷的工匠,现在都要与这十六家企业签正式的雇佣协议、确定薪俸编造名册了,它们除了在《明报》上招聘高端人才,如今还在抢工匠。
都仗着此时手里有些启动资金,况且工匠的薪俸又不用现在就发放。
不敢抢的,恐怕也只剩下内廷诸监局那些还担负着没有实施采买政策、为皇宫造办一些器物的工匠。
“那便酌情调一些人去吧,宫里有些东西也不急用。”
“陛下,太后娘娘是有懿旨的,永淳公主大婚所需,可误不得。”
朱厚熜顿时无语:“急什么!”
他这还没大婚的妹妹才虚岁十五呢。
拍了板先调些人去,也许专业不对口,但毕竟都是为皇室服务的巧手匠人,应应急、做些专业技术含量低一点的事是没问题的。
“跟明报行讲好,给他们按日计薪俸。”
“奴婢晓得。”
“再传旨大学院和明报行。以后这报纸和书籍的刻印量很大,可以鼓励研创新器具、新工艺。若行之有效,均可报到朕这里来,以功授恩衔乃至功衔。”
从雕版到活字,中国的印刷技术自然是不差的。
但现在的印刷术,在活字铸造、在油墨、在排版和印刷工艺上自然还大有改良余地。
其他企业在技术改进方面的需求还没有凸显,但《明报》在这个时间点以简字和新体作为刊印方式、以刊登朝廷政令要闻作为无可替代的载体,已经陡然爆发出需求来。
自然而然的思维自然是堆人力。虽然新的刻印厂还没建成,但在京城腾出地方是容易的,再找到更多工匠也是有法子的。